林正修.2013/11/11【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兩岸之間只有海峽,所謂兩岸的三峽是指兩岸關係中無法迴避的三重挑戰。
形象地說,兩岸關係中的幾大領域就像結陣而行的船隊,打頭陣的船是經貿與交流,中間是互相承認或參與國際組織等議題,最後壓陣的船則是滿倉乾柴的安全軍事問題。議題互相關連,就像船船相扣,而險峻的地緣結構如峭壁及暗礁一般,多變的民意與國際情勢則像湍急的淺灘,一艘獨行已是峽關難過,船隊若不謹慎,小則延宕耗時,原地打轉。重則船困險灘,甚至火燒連船。
這三道關口分別是台灣的民主轉型,北京面對再次執政的民進黨,台灣面對中國的政體轉型。
第一關已經基本過了,最驚險時刻在1996年,在對岸導彈恐嚇與美國航母巡弋海峽下,台灣的選民完成了第一次的總統選舉。各方看似激情演出,其實是相對克制。十多年後想來,台灣的普選能先於中國之全面崛起,與中國在天安門事件後的孤立有關,而島內蔣李權力交接之間的歷史偶然性,多少都是台灣的運氣。
第二關是民進黨如何再次執政與面對北京。輪替是民主的常態,但兩岸特殊之處在於有近百萬的台灣選民常住對岸,形成特有的民意結構。即使北京主動不干涉台灣選舉,客觀地說,藍綠兩黨的競爭並不公平。綠營必須同時面對島內的競爭與中美的壓力。北京不喜歡民進黨人,但毫無保留地支持藍軍庸懦的執政者,未必能爭取台灣民心,所以對綠營回朝早是有以待之。北京從東亞朝貢傳統找到靈感,以經貿羈糜周鄰小邦,並在其內部兩邊下注。但要拉住民進黨,除了島內的民意,還要在情理與利益上說服美國。
中國的總體實力雖然持續上升,但地緣政治的處境卻日漸窘困,相較於煙硝四起的南海與詭譎的東海黃海,台海的和平對北京殊為不易。他們越是了解藍綠兩黨,對兩岸局勢就越有信心。對於國民黨人,北京的心中的評價應該與1949那個倉皇辭廟的集團差異不大。他們之中有些人在意親族小惠,有些人愛排場面子,這些都不難搞定。一次互稱官銜就讓小朝廷上下十分高興,彈冠相慶,藍營的頭面人物幾乎盡入對岸囊中。
而民進黨人獨派色彩鮮明,與中國的反對派十分隔膜,對大陸的民主運動的帶頭作用有限,這點讓北京感到一定程度的安心。陳水扁的躁進與貪腐幾乎造成了中美共治台海的局面,反讓北京更嫻熟於與美國溝通。馬英九2012年選前在和平協議上的粗疏拙劣,自於絕於歷史機會之窗,但至少讓北京讀懂一件事,面對台灣這個分裂的社會,兩岸破冰要找統派,談協議必須拉著美國搞定獨派。至於以三不作為還自鳴得意的馬英九,就由他自己繼續說吧。
而民進黨人,終究必須在執政的現實與言說的台獨之間做出抉擇,才能在台灣複雜的民意結構取得過半選票,並以具體的政策來保衛台灣的自主性及長期發展。
第三關就更難了,要啟動中國政體轉型已經很困難了,一旦開放選舉,公民的養成與民主機制的鞏固更是漫長浩大工程了,即使兩岸無釁,也難保周邊無事。以俄羅斯為例,民選的大國,對外政策更可能為民粹所祟,台灣即使不能像歐盟一樣在價值與經貿上引領蘇聯轉型,至少也要避免成為與大國兵鋒相見的喬治亞。
共產黨對台灣選舉表現出高度興趣是件好事,國台辦官員勤走綠營縣市,沿海的省市與南部農民簽約契作,細心體會銀彈與民心的關聯。好像在選舉運動場上,最認真的選手卻還沒有註冊下場。但不管中國何時會開啟民主轉型,台式民主總是對岸統治者與反對派共同參考的摹本,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灣的民主實在不應妄自菲薄。
目前台灣正在第二道峽的門口,台灣的選民即使對民進黨沒什麼期待,但民進黨的再次輪替對兩岸關係十分重要,姑且不論民進黨要如何甩掉包袱贏得選票,綠營一旦執政,勢必得接受兩岸既有的格局,面對北京的促談的壓力與美國有限的支持,當藍綠都能處理兩岸關係,台灣內部的改革議程才能真正啟動。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都在期待對方出現有為的領導人,但胡溫平庸的十年已過,台灣也提早進入後馬時期。習李在未來的數年勢必得聚集心力在內部的改革。
馬的無能與民進黨的無謀,對岸了然於胸。但台灣真正的優勢在於公民社會,北京明白台灣即便滿身泥水,終究是上了岸的社會,體制的穩定性幾乎不受政治更迭影響,而中國卻還在水深湧急的河中央,大陸異議評論家笑蜀曾說”真正的共產黨都是現實主義者”,對中南海而言,任何地緣政治上賭注都沒有比持續執政來得重要,以中國的尺度與複雜性,轉化體制的動力必須從內部來找尋,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的公民社會有其關鍵的參考價值。實情是兩岸都需要時間來處理內部的議程,在此過渡的階段,兩岸缺乏大開大闔的領袖,看來也不是壞事。
兩岸關係目前正處在淺灘與急流之間短暫的順流,但台灣的停滯也許還沒到谷底,我們唯有拉開歷史的視野,才能對台灣當下的不堪有些許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