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重獲人身自由後,翁山蘇姬經過補選成為緬甸的國會議員,並在國會中主持”法治與和諧委員會”,主要是協調緬甸的種族衝突.近來女士因為對羅興亞船民議題保持沉默,受到部分運動戰友的批評.2015年緬甸將舉行總統選舉,但現行法律規定候選人家屬不得為外國人,女士若要參選總統,必須經過修憲.種種跡象顯示,翁山和她領導的政黨,正思考如何經由和平手段接管政權或分享政府權力.
林正修20150518【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1915年,開打了一年的歐戰雙方在東西線僵持不下.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主張從鄂圖曼帝國的南境開闢新戰線,由協約國進佔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直取伊斯坦堡.一舉打通對俄羅斯帝國的補給線,讓德奧在東線承受更大的壓力,以期早日結束戰爭.
但未料土耳其有以待之,在德國的協助下堅決抵抗.先是在海上擊退英國的艦隊,之後又在Gallipoli半島(土耳其稱Çanakkale)上與登陸的聯軍相持不下.而被指派在半島北部登陸的澳紐聯軍(ANZAC)不但著陸點錯誤,而且受困於險峻的灘頭傷亡慘重.此役雙方僵持八個多月,最後入侵者無功而返.總計協約國傷亡超過20萬人,一向歐洲人視為羸弱病夫的鄂圖曼打贏了這一場硬仗.
在對岸長三角城市群,有超過80萬的台灣人長期居住,主要以上海及周邊的崑山為主要的聚居地。他們之中有企業的負責人或外商的高官,但也有一般的小生意人、受雇者及學生。台灣人來到上海,雖然處境各異,但目的不外賺錢與營生。面對網路的管制,他們不時翻牆看看台灣的消息,在家裡的衛星電視也有幾台泛綠的頻道,除了一些政治性的象徵外,他們的生活基本比照外僑。
在僑居上海的台灣人中,台媽是個活躍的社群。她們大多已經在小區置產,平常有阿姨(幫傭)協助家務。台媽有自己的網頁與微訊群組,內容討論購物、美食與兒女教育。作為當家的女主人與上海的居民,她們對這個城市的變化感受深刻。台媽們異口同聲地說:「價格不是問題,沒有上海吃不到的東西!」。除了物價與購買力快速攀升,她們也體會了上海在政府服務與電子商務上的銳意革新。舉例來說,只要出示台胞證,台商子女可以在上海任何一間當地或外僑學校入學,選擇比日韓外僑還多,但有位媽媽回到台灣的海基會辦理文件認證時,卻感覺「服務像是以前的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