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40908【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在中國內蒙古的最西側的額濟納旗(等同於漢地的縣),曾經有個居沿海。上個世紀初以來,這裡曾經出土大量的漢簡,其文字資料的精彩,足與敦煌、殷墟並稱。當我在文物專家陪同下,尋訪當地綠城、黑城等遺址時,看到漢代屯田農家留下的瓦罐石臼,守燧(烽火台)的士兵起居空間,無不充滿庶民生活的鮮活氣息。距今兩千多年的場景,仿佛主角們幾天前才離去。
居延海的水來自祁連山的黑河(漢名稱弱水),這個珍貴的綠洲廊帶歷來都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地。然而和一般印象不同,黑河與居延的征戰多以農耕帝國勝出為結局,最後一次是明軍北伐圍困黑城的元軍,竟然將黑河斷流,但攻佔以後卻無水可用,任由廢棄。人類的爭戰只是一時的輸贏,最後做出裁判的是自然的變遷。西夏以來,居延地區不斷乾涸。當年雨量不足250公厘時,農耕漸次退場,只有低密度的放牧才能存活。
閱讀全文:從居延海看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