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0213【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19702月,台東泰源發生六名犯人持械劫獄,主謀與從犯都主張台獨,認為此舉是武裝起義,最後蔣介石親批槍決六人45年後,台灣已經沒有思想犯,但卻因監所長期管理失當,讓高雄大寮六名重刑犯劫持典獄長,最後以自戕收場

這六個曾犯大過的重囚以死諫事,面對這巨大的愁苦與決絕,很多人都感到揪心與默然有評論認為他們不傷及無辜,最後向典獄長致意後自盡,代表一定的懺悔他們在死前透過媒體控訴獄政的黑暗,除了經費的苛扣外,主要是刑期的累加,讓假釋無望曾經因叛亂多年為囚的施明德在臉書聲援六囚,他說絕望,是生命不可承受的的酷刑」,施明德認為他們的五點聲明就是台灣獄(國)政的改革書」。

然而六囚之死之所以撼動人心,是因為其絕望的心志讓人難以釋懷如果六囚無望假釋的徒刑中,果真有部分是因為法官的誤判,那受冤害者豈止只有此六人?如果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社會,與造成冤屈的體制處是同一個構造,一般公眾多大程度上算是冤獄的共謀?一個社會中,若有人可以不死卻決心求死,不管是為理念犧牲的思想犯或是受刑人,其他人在良心上就不能置身事外

六具屍體像個大問號,質問台灣的獄政為何失敗?質問台灣的民主為何無法穿透保守封閉的獄政?也質問進步的思想到底有無勇氣面對這塊經驗的死角

設置監獄的初衷是隔離與矯正,但犯罪型態與社會進步平行演化,造成資本主義的監獄也成為犯罪產業的一環,不但高牆內外相通而且還跨境串聯人滿為患的監獄是罪犯串聯學習的養成所,也是種族恩怨的火藥庫黑幫頭目無不深信誰掌握裡面,就可以掌控街頭」。高牆深鎖的監獄並不在治安戰爭的後方,而是兩軍交錯相持的前線

代議民主體制也許沒有多少思想犯,但資本主義的監獄內外,大致體現階級種族的界線法國監獄裡阿拉伯裔囚犯數量之高與社會人口不成比例,美國有超過兩百萬人被長期監禁,另外還有五百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監控美國聯邦投注巨資在監獄,高犯罪率與過度懲教相互循環,監獄的相關產業鏈像是一個小型的軍工複合體忽略了階級種族的結構與國別政治的特徵,就無法洞察各國監獄的真實運作

回到東亞的脈絡中,相較於歐美複雜的種族問題,均質化的東亞社會在控制暴力犯罪的難度上相對單純但東亞的的治安體系,就像亞洲學生的數理測驗成績一樣,讓相對優異的數字表現掩蓋了體系的低效率即使歷經了民主化的衝擊,行政權依然獨大,警察權的內核仍是家父長的心態,監所不透明的弊害籠統加總在對受刑人的處罰之中

東亞不少掌權者上台前都多次出入監所,但獄政大概是民主排在最後的改革議程原因可能與政治犯的特殊處境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根植於東亞刑不大夫的等差傳統獄政人權不是沒有人提倡,但總是在監獄就是要處罰壞人的主流輿論中一再被打折扣,再加上封閉體系的壟斷性權力,監所的運作總是黑幕重重,舉凡房長的特權,要家屬代買大菜,縱容對特定犯人的私刑等,都是行之有年的潛規則

然而台灣監所的黑暗還有其雙重的歷史構造,除了日本殖民遺留的重刑傳統外,台灣戰後戒嚴體制造成的株連濫拘與監所的恩庇網絡仍遠未清除監獄中複製了台灣社會所有的等差,偏見與歧視,只是更為赤裸與極端有錢有勢者對貧苦者的特權橫強者對體弱年老者的欺凌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脅迫,以上種種,在台灣獄中從來不曾少過.

台灣在監人數的的比例,是日本的三倍,韓國的兩倍有餘一罪一罰的制度造成監所人數超溢。「失控的懲罰一書作者弗格森認為美國以報應為理由,達成社會排除的事實」,而李茂生認為這種情況,在台灣已經發生如果不能細緻地處理不同的刑度與懲教的差別,輕重罪同籠的監所反而會成為產生犯罪的溫床以我有限的探監經驗,監獄裡除了惡人之外,還有很多是走不出監獄窮人愚者與精神病患在社會關注的眼光之外,監所的高牆之內還有許多離奇悲慘的人生故事

東亞正處在順民傳統與民主創建衝擊交會的歷史時勢,公民們依恃的法律與國家暴力保護個體人身安全,一方面又必須對父權國家的提高警覺如同反省殖民時代的公衛表現一樣,安全既是一個可度量的指標,但也是區隔彼此的主觀認定

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下,疫病與暴力的機率也被均攤,隔離只是片面暫時的假相,風險永遠存在,明智的社會可以在自我防衛的成本與過度授權的弊害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

所以不只監獄改革刻不容緩,還必須展開關於法律與報復的思想去殖如何讓去殖的批判與具體的獄政改革攜手並行?開源(open source)也許提供一條思路

如果以開源的精神重新設計監所運作,網民們可以看見預先看到特見的名單,假釋的排序,甚至比較不同監所的菜單與單價在兼顧隱私與風險控制的原則下,監所的部分錄影也應該及時上傳或開放事後查閱一旦受刑人親友與網民可以一起監看監所的運作細節,人為操弄的死角將持續壓縮到最小甚至開源的設計就是以開放的平台,讓利害關係者可以問責重大權力的執行者其結果不只是開放透明,而且還一定會更省錢節約人力是監獄科技化的重要因素,但引入新技術不只是為了強化控制

監所強調的隔離,在網路的時代應該重新界定對於把上網當成呼吸一樣自然的世代,禁用網路其實就類似徒刑如果監獄中可以容許打電話圖書館與宗教活動,是否也應該在監控網路犯罪的技術協助下,讓受刑人享有一定時數的上網的權利?

管理監獄是一門古老的技藝,不同社會的監獄都會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但技術的變革終究會經由受刑人的世代更迭穿透監獄的圍牆在網路的時代中管理監獄,要如何善用誘因安定囚情?如何慎用威攝的力量?無不考驗一個社會的總和知識容量與文明程度

未來一個世代間,網路驅動的開源思考將全面改變傳統政治權力的運作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第一個進攻的對象就是象徵王權暴政的巴士底監獄體系變革的開端經常是在黑暗中引入開源的陽光,仍然被遮蔽的台灣獄政就是當今的巴士底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