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內,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原始發起國資格就會關上大門。在歐澳東協等盟國都響應北京的同時,美國卻幾乎確定自我排除在外。美國認為此機構的設置與世行及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功能重複,並質疑北京主導的國際組織透明度與專業性不足。中方籌辦亞投行的關鍵人物金立群則回應說「亞投行不是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而是使之完善」。中國在新設組織內不會「做老大,而是平等待人,有事好商量。」他還說,在推動基礎設施的過程中,一定會「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搬遷居民的權益」,其姿態之謙和,簡直與中國國內的徵地強拆判若雲泥。
亞投行的本意是提升亞洲的基礎設施,拉動區域的成長動能。在中美言不由衷的辭令交鋒背後,其實更預示著全球地緣政治的板塊移動。美國在亞投行事件上的孤立是前所未有的,但以後肯定還會再發生。主要的盟國中,只有日本願意追隨美國的意向。韓國即使需要美國協防,但看來也不會錯失這個可以讓韓資大展手腳的機會。即使亞投行的運作成敗目前未盡可知,但美國對此事的高傲與僵化,讓亞洲國家必須在美國的軍事保護與中國的經濟利益間做出抉擇,也讓歐洲面對北大西洋的傳統聯盟與崛起的亞洲時,不再以美國馬首是瞻。
與此同時,美國資深的中國通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日前為文強調中共體制的終局(endgame)已經開始,他分析自2009年以來,以曾慶紅所代表的改革調適已經終止,胡溫與習李五年來反而是以壓制異己的方式來取得表面穩定。他列舉中共體制敗壞的諸多特徵,預測即使中共未必像蘇共一樣一夕瓦解,但也有高層權鬥將會讓中國歷經一段漫長的混亂與衝突,他認為習近平雖然痛惡戈爾巴喬夫,但兩人的命運將「殊途同歸」。
海外的評論家何頻則是把毛的文革、鄧的改革開放、與習的反腐三者並列對比。何頻認為這三者在發動之時,都能得到人民熱烈的支持,但都由頂層發動,缺乏對權力的制約與法治的堅持,所以不但無建立秩序,反而讓社會付出沉重代價。對於習的大動作反貪,何頻認為毛在文革中整倒國家主席與一整代老幹部,鄧上台時尚且罷黜了毛指定的接班人與兩任總書記,而習近平只不過拔掉常委層級的幾隻小老虎,力度還遠遠不及。何頻認為「毫無懸念,習的反腐也不會進行到底」,除非習近平能夠以法治與民主「重塑政治體制」,否則反腐將無疾而終。
在亞投行的設立中,北京通過各國對美的倒戈加盟,體驗了自己真實的影響力,中國崛起以往多屬傳言,但此事之後應當不假。然而在沈與何的觀察,中國共產黨卻又是個矛盾不斷、憂患不已的統治集團。從內與外看中國,何以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落差?
其實兩方的看法並不矛盾,而且看來兩種預測都會是真的。中國的持續崛起的前提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的中國共產黨,反而是頻繁的路線衝突與體制變化。亞投行是中國「一帶一路」大戰略的基本配備,這個機構的定位切中各方的共同需求。一個基礎設施被提升亞洲,將更有能力生產發達國家所需的產品,也將消費西方的高端商品,若在商言商,連美日都將受益。作為後進的超級國家,中國只要在尊重現有秩序的與共同的利益的原則上,持續推動自己的計畫,就不必愁沒有跟隨者。而中國的地緣崛起,並不會因為中共的改變甚至崩解而嘎然停止。
然而習近平缺乏頂層憲制設計的反腐肅清,卻未能走出中共黨內一派上台整另一派的歷史循環。在鑲嵌入世界經濟之後,中國像隻體量不斷長大的龍蝦,卻擠在不合時宜的制度中,只有換殼才能繼續成長。列寧式的一黨體制只是這隻超級大龍蝦身上目前的甲殼,以前可能是拉動GDP中戰無不勝的利器,但現在已經變成壓制社會創新活力的沉重束縛。
觀察政治變遷的歷史,只要時間夠長,沒有大到不會倒的政治組織,也沒有好到不須變革的完美體制。中國從毛到鄧的政治演變,本身就是一邊脫舊殼一邊長新殼的痛苦過程,舊殼沒脫盡,新殼長不全。習若了解變化之不可免,就必須足夠柔軟度把全身出脫舊殼,又必須有堅決的心志與充足的養分,才能長出合適的新殼。
中國崩潰論者多以為中國的轉型必定帶來體制的解體與長期的混亂,但其實中國的民心對穩定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中國不會崩潰,但共產黨肯定會持續變形甚至解體,把國與黨的命運拆分,甚至把習本人與共產黨分開對待,是重新認識中國的起點。如何變而不潰,應是中國掌權者最嚴峻的挑戰。
而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是以遵守國際級有規範為代價的。全球金融領域固然充斥著精明貪婪之徒,但資本主義維持一定的的穩定,也總會在危機之後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管制措施,巴塞爾各版的公約與赤道原則都是典型案例,中國在推動亞投行的過程中,若真願意在內外逐步落實這些原則,受益的將不是放貸的亞洲鄰國,中國金融體制的轉型也將得到更大的推力。
美日對於亞投行的抵制則有其經濟之外的難言之隱,若亞投行在速度與力度上,遠遠超過目前日本主導的亞開行,則日本勢必拱手讓出主導亞洲經濟的領導權。而美國未必多關心國際金融機構的效率與透明度,而卻很在意中國的崛起將挑戰美元獨特的鑄幣權(Seigniorage)。超額印發的美元,天價的軍事支出與戰利國家的科技創新是美國獨霸世界的三位一體構造。因為美元霸權,美國人得以在國內消費全球的廉價產品與吸引全球的投資與最優秀的人才,但他們的美元「卻是世界的問題!」。國際資本得以流通,大半因為美元的穩定與強勢,而世界各地紛紛擾擾,也和美國獨佔鑄幣權脫不了干係。
G,Arrighi認為東亞作為世界積累的中心,最終將改變資本主義五百年來單一中心的歷史。成功換殼的中國,將進一步帶領亞洲挑戰美國上世紀中以來的經濟霸權。其實歷史沒有終點,大龍蝦要換幾次殼也沒有定數,身處中美兩隻大龍蝦地盤爭霸的小魚國家台灣,也不要盡躲在珊瑚礁裡自怨自艾,像亞投行這樣的大戲登台,即使人家沒有熱情招呼你,自己端個板凳去佔位都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