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0420【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在對岸長三角城市群,有超過80萬的台灣人長期居住,主要以上海及周邊的崑山為主要的聚居地他們之中有企業的負責人或外商的高官,但也有一般的小生意人受雇者及學生台灣人來到上海,雖然處境各異,但目的不外賺錢與營生面對網路的管制,他們不時翻牆看看台灣的消息,在家裡的衛星電視也有幾台泛綠的頻道,除了一些政治性的象徵外,他們的生活基本比照外僑

  在僑居上海的台灣人中,台媽是個活躍的社群她們大多已經在小區置產,平常有阿姨(幫傭)協助家務台媽有自己的網頁微訊群組內容討論購物美食與兒女教育作為當家的女主人與上海的居民,她們對這個城市的變化感受深刻台媽們異口同聲地說:價格不是問題,沒有上海吃不到的東西!」。除了物價與購買力快速攀升,她們也體會了上海在政府服務與電子商務上的銳意革新舉例來說,只要出示台胞證,台商子女可以在上海任何一間當地或外僑學校入學,選擇比日韓外僑還多,但有位媽媽回到台灣的海基會辦理文件認證時,卻感覺服務像是以前的鄉公所」。

  她們久居上海之後,回台灣會頓時感受生活的落差有人覺得台灣縱容機車橫行,不但危險而且擾人幽靜有人覺得台灣的金融管制莫名其妙,明明在大陸用手機可以解決的的網購,台灣卻還要強制留下ATM的帳號台媽們懷念台灣的味道,卻對台灣的封閉難掩失望她們未必全心喜歡上海,卻也離不開舒適的生活她們親歷自己的故鄉在民主的自滿下,卻對上海及世界的飛快進步視而不見台媽們百般焦慮,卻不願意再多講原因之一是在中國的屋簷下,作為僑民多談政治實屬無益另一方面,台灣近年來日益自閉,願聽能解之人並不多

台灣該如何看待上海台媽的心聲呢

  首先,台灣人在上海是一個特殊脈絡中聚合的僑居社群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上海重回世界舞台的格局大開,再加上之前台商製造業自珠三角北移與上海生活條件,想在對岸謀生的台灣人自然匯集於此上海當局知道讓外籍的管理階層安居,是國際資本願意常駐的基本條件,所以對外僑的簡政便民一直是沿海城市的標竿而台灣的經理人往往是外商與上海的最佳介面,除了管理員工,必要時還可以搞定地方的各類索求但台灣人仍屬境外人士,能夠照著國際規範辦事,不會有太多的暗盤與個人計算

  上海台媽的感受若有樣本上的偏差,大概在於她們的體會是中國最發達城市的最優待遇若是中低階台幹或在陸求學的年輕人,或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對於上海的感受就會截然不同但基本的事實是:上海面對為自己帶來機會的外來者的確用心舉凡簽證居住就學與金融等,上海都盡量為外商家庭想方設法而台北與上海的差別就在前者用說的,上海卻是用做的,而且毫無例外是以三倍速度完成

  但把上海當中國的常態往往失真,把上海局部的便利當成社會整體的進步也是一種錯覺台媽家庭是享受外僑的待遇,並不是一般上海市民的生活,更遑論內地的一般中國人的真實處境世上少有如中國政府如此重商親資,也少有城市能像上海一樣,作為外商進入中國的門戶上海的成長模式難以複製,而上海的困難也是與中國的體制根本相連舉例來說,上海自貿區開動後,市面上的外國紅酒價格應聲下跌,但進口紅酒的生意當然不是一般人可以進場經營的所以即使在稅務減免與電子關務大有進展,黃浦江畔卻仍不能免除少數壟斷權力下尋租行為

  有位台商每年都演練開車從上海逃回台灣,而且路線絕不重複他眼中的上海,是積累財富的名利場,但也可能一夕身家性命皆墨外界對於中國及上海的長期成長,實在不必太過憂心但做為經營者,卻絕不能低估在中國經商的風險上海的革新與便利還須面對體制的天花板,而權力合法性與訊息的透明度仍是中國未過的坎反觀歐美的官署未必處處便民,但卻能貫徹資訊公開的原則,令有權者心生警惕公民權的保障與知識經濟緊密相關,缺乏問責的政治體系只能引進新技術,卻很難有制度的創新

  上海台灣人的兩面失語,是兩岸困境的一個切面台媽們在快活中有一絲對故里的憂慮,沉默中一直有著對中國的提防這些真實的一手體驗,像是兩個社會之間的半導體,傳譯著兩岸間的彼此鏡像上海人如何解讀台媽的感受我們無法得知,但台灣到底該多重視上海台僑社群的感受準備上台的民進黨人可以忽視台媽們的心聲嗎

  其實藍綠陣營都片面地理解台僑社群,國民黨上下自以為在陸台僑一定反獨挺藍,殊不知他們對中國遍地的貪腐深惡痛絕綠營稱他們為經濟選民,卻對他們保持現況穩定心聲置若罔聞在對岸的台灣人不但是兩岸關係的晴暑表,也是台灣近身觀察中國的窗口,中國的風吹草動他們比任何人都敏感更重要是,上海台媽的經驗落差,指認了台灣該做而沒做的議題清單

  台灣不只是自貿區與電商落後於上海,台灣的教育改革與城市治理缺乏戰略視野,台灣對於外來的創新者的防堵多於包容及服務,台灣沒有把民主變成知識競爭的優勢,台灣的政經體制早就要全盤翻修當台灣錯把中國當一切問題的成因時,卻貽誤自己該練的基本功

  台灣的下一任總統,不但應該在競選的過程中,認真傾聽上海台僑的心聲甚至可以把在上海廈門設置總統投票所包裹取消海峽中線作為訴求,與對岸談判博弈日韓的僑民都把僑校當成社群生活的重心,台灣應該傾官民之力,把台商子弟學校營造成台灣生活價值與教育創新的標竿而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別盡在枝微末節上糾纏,上海大可談談未來人口五千萬的超級城市規劃,而台北也可以突出開源政府的實績,直取專制政體的要害

  上海重回亞洲城市之首只是時間問題,此城不乏精幹的官員與富裕的市民,還有源源不斷的外資與排隊入城的外來人口但上海仍然遠遠還不是一個城邦共同體,在現行的體制中,也終究無法成為主導中國發展的政治力量上海本來可以領袖長三角,進而挑戰北京設下的框限,但在皇權體制中,壓制經濟諸侯是首要之務,如今上海人卻連辦個吳語幼兒園都不准的確有些東西,上海就是再有錢也還買不到

  上海接受現有秩序的機會成本奇高,她不但失去了地域聯盟的主導權,也未能擁有生活方式的選擇權若有天上海想帶頭改變這不公平的規則,將是中國地域博弈與政體重組的開端,彼時對代議政治已經熟門熟路的在滬台灣人,也許是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若跳開兩岸來看台灣與上海,一邊是民主的體制必須面對自己的不足另一邊則是一黨的限制下持續改良台灣與上海的長期對比是一個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實驗在滬台灣人的雙向體驗,其實處在中國模式與亞洲民主範示的交鋒前沿,而台媽們絮語就是歷史的證言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