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0810【原文經刪修後刋載在新新聞雜誌】 

論語中孔子評價管仲是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請問妳你認為以下哪一組評論最能相呼應孔子的看法,並請用500字說明

(1)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論王陽明

(2)19世紀初黑格爾論拿破崙

(3)黃仁宇論秦始皇

(4)美國學者費正清論蔣介石

         ~201X年大學學測文科試題

應答者可以任擇一發揮,沒有立場對錯,但有高下之別,關鍵在於歷史脈絡的認知但若我是閱卷者,我會給把孔子和管仲都當中國的聖賢來評述的考卷最低分,因為那不合史實孔子的祖國魯國,不但常與強鄰齊互相攻伐,而且經常是魯國割地求和但孔子跳開魯國的立場,高度評價鄰國的治理者,的確有大哲的洞察力孔丘評註的左傳與春秋就是以一國的紀年來點評當時的天下所以不論黑格爾說拿破崙是馬背上的世界精神,或費正清對蔣介石的臧否都是對外國政治領袖的評價

春秋戰國鮮活的歷史,本應是國際政治的最佳教材,卻被目前的教育搞的暮氣沉沉大學的考試可以跨語文與歷史兩科,或是不受本國史與外國史之別出題嗎如果文史的批判思考必須用論說文表達,師生家長們願意放棄以選擇題為主的考試方式嗎我既非文史學者也不是教育專家,之所以敢不揣淺陋也來試著出題,目的是想引出下幾兩個問題,回應台灣在課綱爭議後的新情勢

第一,課綱可不可以開源

當然行行都有專業,教學與出題都是需要知識養成與積累的經驗但課綱與其運作制度本身就一種即將過時的思維不管藍綠,都假設課綱可以形塑下一代的核心價值與國家認同,而這個假設在訊息扁平化的當代,將越來越顯得虛幻

以高中歷史及語文為例,如果不是因為最後以考試相要脅,這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cyber native)真會把大人們計較的微調當回事只要讓他們即時上網,他們可以在上課時立刻找出與課綱相反的論據,而且保證意見絕對不會一致網路一定不乏道聽塗說與異端邪說,但真正的辯證與思考就要從眾聲喧嘩開始

在每個技術突破的歷史時刻,落後的治理菁英總是懷念從前的美好時光台灣戰後的發展,恰好證明思想灌輸是無效的國民黨來台曾傾力弘傳中華道統,但這些政宣教育對人心的影響,其實還不如一套曾為禁書的金庸小說歷史上印刷機打敗專制帝王,未來網路也將完勝民族國家

另一方面,只要還有考試,教學時數就是地盤與飯碗之爭,而課綱委員會就是這些利益折衝的地方,但這些圈內的恩怨不應該成為阻擋知識改革的理由如果我們把開源的精神引入課綱與考試制度,讓各方利益最大程度地現形於公眾,就會讓偏頗的意見無所遁形舉例來說,課綱及委員名單不但應該事前公布,討論也應即時轉播,在野的一方不必擔心人少,只要事理充足,網路的陪審團自有公論而考試當然不能事先洩題,但試題類型的變革與考試的方向總可以公開討論吧考試本身耗費了社會極大的資源,卻沒有相應的關注與監督,當然無法走出利益與衝突的循環

課綱只是科舉的配件,真正要拆解的是科舉

第二,批判思考可以怎麼教

目前學測的試題已經在來源與政治正確力求平衡,但只要問題的根源在科舉想以命題技術的革新來面對當前知識的革命,純屬枉然東亞的科舉有千年的傳統,加上現代心理學測驗的技術,讓所有學測科目看起來都像一套特定領域的智力測驗

以文史科的試題為例,幾乎都是要求學生在時間的壓力下進行語意與細節的辨別如果一個人思想最為萌發的青春時光都拿來熟悉答題的迴路,又如何期待他們會有古典的養成與系統性的思考公平的說,科舉體系可以考出一批聰明人,卻讓他們無法進行批判思考目前貧富差距與補貼公校政策使得大學失去社會流動的功能,即使考試的得利者也無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的科舉可說是既不公平,也不有效

也許有人會說,等他們考上大學再學習批判也不遲此言差矣,不但低估了年輕人的學習能量,更嚴重忽略了一般人對知識與社會的基本價值,其實是形成於18歲之前如果入大學之前,一個人最大的學習動機是考試贏過別人,那就不用期待此人對知識會有多大的熱忱,也不用對他在社會上功利短視的舉子心態感到奇怪

可見的未來,師生間的訊息落差將被網路大致彌平,老師們真正的手藝就在分析與問詰,而平等的討論正是東亞教師的致命傷即使是東亞看似表現優異的數理科,學生們也是以超長規時間的練習來獲取有限的進步,而在更需要不同意見的人文社會學科,則遠遠落後於歐美及印度等國

東亞社會若想有整體性的提升,就必須更重視學生的獨立人格與教師的現場創新,進而把垂直體制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低國家應該支持各種類型的教育創新,但必須從價值論爭中退場教育不應該限於傳統的學校,謙遜有遠見的政府,應該把提倡在家自學(包含部分自學)當成知識創新與社會重建的施政要項

兩千年前,如果秦滅六國之後,海外還有一個齊魯之邦,各國遺民與名士必定前仆後繼蜂擁而至然而這不是個幻想,而是台灣面對中國該有的定位台灣本來應該有最,但卻被藍綠兩種國族想像限制了創造力課綱爭議中,眾人只看到馬的偏執與蔡的怯懦,或許還忘了有個以開源為訴求當選的首都市長,只會叫教長當打手要出來面對!」,卻對課綱與科舉的為害不置一詞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形慶典般的內戰形台灣的選舉,選戰中對立的雙方劍拔弩張但總能和平收場時至今日這場嘴皮與大腦的內戰,已經有了第一個青年歿亡者,台灣的國族教育註定會是一個糜爛的戰場,唯有以開源與對話化解固結的情緒,才是歷史教育的出路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