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0824【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柯文哲從上海的雙城論壇回來後,受到綠營猛烈的抨擊,但獨派這些痛心疾首的批評聽在北京耳裡,卻像是肯定對這次以禮待柯的判斷.就在柯文哲一邊高度評價上海成就的同時,柯媽媽卻高度讚同李登輝的日本祖國論”.事後柯只說了媽媽太太都是獨立個體”,各言爾志彷彿唱雙簧.其實柯文哲貌似亞斯伯格症的扮相,掩蓋了他在政治上機巧.但不管批評還是讚賞,沒有人能否認他此次上海行,的確開闢一種與對岸交往的新態度.柯的兩岸修辭比藍軍率直有感,又比綠營務實有料.

所謂柯式修辭並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新論述,而是其人看待對岸的新視角.台灣戰後長期浸潤在親美反共的氛圍中,除了少數的統左人士外,恐共防共是跨越藍綠的集體潛意識.面對理解中國的迫切需要,台灣的知識界也發生了藍綠的分化.某些長期親美保守派的藍營學者忽然轉身,成為盛讚中國崛起的啦啦隊,欽羨之情言溢於表.而綠營卻因為台獨的前提框限了視野,真正知中解中者可謂少之又少(),許多留美名校的綠營學人的觀點只不過夾雜洋文的匪情研究”.藍綠看似對立,但都無法跳出海島小朝廷的焦慮.

柯既不是北京啦啦隊也非匪情專家”,但強烈的台灣意識無礙他對中共的好奇心.從選舉期間的兩個務必到此次上海行的兩岸一家親”,柯總能舉重若輕,願意用對方受用的語彙來形容自己的處境.比起李登輝,連戰濃烈的家國民族情緒,柯在上海的言行是個素淨的開場,帶來未來添筆增彩的可能性.

台灣正逢藍軍即將崩解,綠營重返執政的當口,柯的主張似乎與宋遙相呼應,國民黨與蔡英文在倍感壓力的同時又有些慶幸,好在柯這次不參選總統.但除開這些北京國台辦在意的島內政情變化,作為交流的對象的上海,又是如何看待柯文哲與台北呢?

中國對台招商不必經由台灣官方,台灣建設的速度對岸看不上眼,台式的民主讓中國官員敬謝不敏,但為何這些排場盛大的兩岸交流仍陸續登台?曾經有位台灣的縣長參加福建省的聯歡活動,對方首長在媒體面前表現地很熱絡,但只要聚光燈一離開就十分淡漠,令這位縣長倍嚐冷暖.其實福建的地方政府其實對台灣期望不高,興趣也不大,但只要以台為名”,就可以向北京多給些政策優惠.

然而作為中國經濟首要城市的上海,連這個以台向北京要政策的動機也沒有.

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的比例,從二十年前的1/3到目前不到5%,而台北的人口與經濟總量分別約只有上海的1/61/4 ,如果只從量體來類比,台北與上海辦論壇,就好像沖繩的首府那霸來台和六都交流一樣,形式意義大於實質,論壇純屬過場.

但實情是柯文哲的政治稟賦與台北的政治能量還是讓對方不敢小覷.面對中國,台灣的量體既然不如人,就必須準備厲害的殺著,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當今對岸瀰漫著大國崛起的情緒,在兩岸交往的語境中,台灣空談民主與選舉並不會產生太大的感染力,只有柯在選舉期間高舉的開源(open source)理念,才切中對方舉國體制的要害.

然而對比於柯的善意與創意言行,柯團隊此行在市政議程上的準備卻十分寒薄,即使是初試水溫,雙方所簽的備忘錄也只是聊備一格,很難看出治理的理念創新.其實不管是以上海為師還是以上海為鑑,柯文哲若能假戲真唱,把這種過場式的論壇當成治理與政策的槓桿,就可以在與上海的交流中找到台灣政治的施力點,在我看來,目前的台滬雙城至少有四項主題值得深化發展:

1,悠遊卡互通只是小菜一碟,在陸適用健保卡才是大突破

跨域交通票證的整合的確是個突破,但只在上海一地實在效果不大,況且台灣北高兩市都還沒有整合.目前中國跨域運輸都是強制實名制,想讓台灣人用悠遊卡來突破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另一方面,有超過60萬台灣人住在上海,他們都納保繳費,卻常常因為要看個牙醫而飛回台灣.如果上海的特約醫院(可以台資醫院優先)可以等同於境內,對台僑與台灣旅客都將十分受用.

目前法律規定健保無法適用境外,患者回台核銷十分繁瑣,而最主要的反對意見來自醫界.柯文哲是醫界出身,若能在行業利益與納保人權益之間形成良性對話,推動在上海先行試辦台灣健保制度,進一步將陸客在台的醫療支出也由對岸保險體系覆蓋,無疑是對兩岸人民有利”.若要在島內倡議此事,醫生出身的柯與高端陸客必遊的北市是最佳組合.

2,取法上海,為雙北合併作準備

上海上世紀末90年代開始,進行了行政區劃的徹底變革,讓區成為例行市政的執行主體,而市府則集中心力面對全球的競爭挑戰.如果柯是認真把上海當對手,就要嚴肅考慮雙北合併.先在本任期內將台北整併為六區,下放一般市政管理的權限到區長,2018年競選連任時一併推動北北基合併公投.

目前台北市政的治理體制是腦體倒掛,該想大問題的民選首長,每天困在細瑣的例行業務中.柯市長不用等中央協調,現在就可以邀集新北基桃四位首長,把所轄內雙空雙港的定位搞清楚,北北基合併的目的不只在於擴大規模,更在於資源有效整合.

上海無疑長三角的龍頭,全球的外商想要進入半壁中國必定在此問路找人.但雙北是一組互相抵銷動能的政治冤家.台北的人均預算雖然比較高,卻被昂貴的地價死死綁住.因應新的競爭形勢,東亞的首要城市都在進行空間再結構,即對岸規劃界所謂的退二進三”,唯獨雙北在產業更替上幾無動靜.柯市長不必艷羨浦東高拔的天際線,但卻一定全力擾動雙北的這池死水.

3,不怕超級學生,堅持開放教育

上海人全心培養子女是全球出了名的,從外國學測榜首到奧運明星,上海的超級學生讓全球家長都既驚又羨.面對這種形勢,台北應該胸有成足,出奇制勝.東亞的虎爸虎媽可以讓子女在科考中揚眉吐氣,卻不能教會孩子批判思考與團隊合作.台北應善用開放社會的優點,大開大闔改革市立學校,解放僵化的教育與考試體制.結若能合全球的網路資源,台北有望成為東亞開放學習的前沿城市.

台北市的預算有三成以上都在支應一百多所公立的中小學,可說是學費低廉但差別不大,反觀上海有外國學校與各類專門學校,家長與學生有多樣的選擇.但台北的外僑人數不可能短期內爆增,台北教育的多樣性必須來自制度與價值創新.柯市長與幕僚要善於引導家長和老師,反省考試引導教學的限制,讓學習本身成為樂趣的來源,此事說來簡單,但放眼東亞與印度,卻沒有一個城市已經做到.而這個改革對很會考試的柯市長與台北僵化的教育體系,都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4,自貿競合,北市應領軍

中國設置自貿區,是以一軍城市領銜,而且法規以負面表列,交易不限區內區外.上海若能有所突破,其他省市就可以學習仿效.而馬政府所提的六海一空自貿區政策,獨缺台北,所謂前店後廠是一個過時的比喻,在全球的競爭中,首要城市是經濟體驗的關鍵現場,台北既是自貿區的也是場(現場而非工廠),台北缺席,台灣幾乎註定出局.

上海自貿的頭等大獎就是離岸人民幣,上海若是能在岸作成離岸貨幣清算,還真是一個創舉,只不過上海自己的困難也不少.台北應該認真把握這個即將流失的機遇,柯市府若沒有離岸人民幣的專家,何妨請教一下競選的對手連勝文.此外,上海還是中國本土電商最重要的育成地,除了BTA(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大巨頭外,黃浦江邊還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正思考如何創業,柯市長敢不敢邀他們來台北,找到事業夥伴,並且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以柯的風格,大可以用真實案例討論代替場面的套話,舉例來說,台北如果主動以八仙氣爆為例談資源調度與公眾溝通,而上海若願意反思高樓火災與踩踏事件的處理,都會形塑截然不同的對話氛圍.願意面對負面案例的城市交流,才是真誠且有互相饒益的.而柯這次的上海行還有一個缺憾,就是沒有安排訪問上海的台僑社群.對話目的不在包抄藍營的後方,而在了解在陸台僑的真實心聲,這是蔡英文想做都難求之事,而柯舉手可得卻無心為之.

在區域長期的競爭中,知識密度與學習的速度比量體大小來的重要.開源是台北完勝對岸的唯一心法.但觀察柯上台半年多以來,市議會看不到即時的公民轉播,下個月就要送出第一次自己編的預算也看不到公民的參與,除了官員lineline,也還沒看到關於開源城市的經濟議程.如果柯的腦中還盡是一些新加坡式的想法,恐怕他任內的台北註定輸在規模與地緣限制上了.

素人初登大場面,能輕巧過關已屬不易,但下次就不能再如此虛晃一招了.要幹大事,”人的因素第一”,林彪的名言猶在耳,柯市長,清楚了嗎?

:以筆者有限的觀察,民進黨人中許信良,陳忠信與郭正亮幾位同屬的美麗島系,算是理解中國最深刻支派,此外新潮流的邱義仁也對中國的革命有深入了解.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