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1116【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1958,馬英九八歲,習近平五歲,蔡英文兩歲.

當年八月,時年七十一歲的蔣介石面對共軍突然炮擊,決定以台灣本島的充員兵支援金門.當時金馬並不在美軍協防台灣的範圍,蔣的賭注是金門若失,大量台籍官兵被俘,台灣一定人心潰散,美國一定不會坐視.結局是美國運補強大火力壓制了共軍,保住了金門,形成了多年單打雙不打的局面.

http://file4.mafengwo.net/M00/34/3B/wKgBm04UCxDYgeMrAADtLmgWGzY94.jpeg

1988年發行的紀念金門炮戰郵票,圖中的美國運補的八吋榴炮是壓制共軍的關鍵

58年這場美台中蘇的多方博弈中,許多幕後的運作對後來的世局影響深遠.

從毛澤東的角度來看,對金門圍而不攻成功凸顯了美國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炮戰之後,美國嚴禁台灣從事任何反攻的行動即為明證.從美國的立場來說,她拒絕給小邦的領導人反攻的空白支票,但還是在危急時以絕對優勢的武力確立了美國在東亞最後仲裁者的地位.而台灣則是保住了台澎金馬,但代價是失去兩岸永久法理分治的選項.

1958年的另一歷史的條線索是,蘇聯對中共的計畫毫無所悉,赫魯雪夫一離開北京,毛就炮擊金門.事後蘇共對此大表不滿,中蘇的裂痕就從此種下.只不過西方盟國當時對此完全在狀況外,一直要等到中蘇爆發論戰才開始認真思考聯中制蘇的戰略.

1958年的金門是冷戰結構變化的重要節點之一.當年發生的8.23炮戰告訴後人,兩岸是全球大博弈的一環,輸贏不是在現場盤點,和戰未必由當事人定奪,但蔣介石的固守金門的確錨定了兩岸至今的格局.

57年後,2015年的馬習會,也許是另外一個地緣政治的歷史節點.

只不過這次被裹脅的大國從美國換成中國,援救的對象不是台灣的外島,而是江河日下的國民黨.北京撤守長期的底線,不再拒絕以兩岸現任領導人的身分安排馬習會,正如同美國被迫協防金門.北京的救援未必能改變綠營即將執政的事實,但想在變化的局勢中,搶先界定兩岸關係的基本架構.

繞開馬習會過場的花絮,而以歷史的跨度來看,2015年的配合習近平同台演出的馬英九,能否像58年的蔣介石一樣錨定台灣及其後的兩岸關係?

我的判斷是北京的讓步具有一定的開創性,而馬對台灣的框限則是十分有限.主要是習今日的處境遠比冷戰時美國處理東亞局勢來得複雜困難許多,而馬可能不像蔣一樣具有壟斷性的長期權力.

任性或瑣碎的領導人有時會得到命運的青睞,得到不敢想像的獎盃,但把問題留給後人.蔣與馬都是一中的信仰者,蔣在58年的決策,讓台灣失去分治的歷史時機,馬強調化獨漸統則是一脈相承.1958年蔣介石至少還把全部身家都賭上才保全金門,2016年的馬英九則是以他的虛弱相要脅而得到習的接見.在膽識與器量上,馬是蔣介石不成材的繼承人.

須知蔣對兩岸關係更為關鍵的錨定是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拒絕兩岸兩席.即將卸任的馬不會有第二次歷史性的機會,美國的壓力與民意的監督也不容藍綠的個人恣意作為.

馬習會中,馬像個輕浮的小邦國主,在歷史的場合盡談些無關緊要的瑣事.馬在此中唯一可稱道就是行前騙過美國的保密功夫,但一旦失去美國的信任,藍營的總統候選人卻從此失去中美共同背書的可能.兩岸中的國民黨真是一個奇怪的角色,總是要到幾乎輸光才能繼續有戲唱.馬習會後,台灣多了一個當過總統的連戰(連戰是形容詞),國民黨則是不會再有任何救星可以挽救持續的敗亡.

與馬握手後,習近平必須回頭面對暗潮洶湧的外內情勢,而台海關係只是習近平面對的諸多挑戰中一個相對簡單的棋局.習在今年五月,繞開國務院及軍方,以黨的對口邀訪翁山蘇姬.馬習會在醞釀的同時,習反腐的觸角也同時伸進台辦與相關的利益代理人脈中.習之所以會預支了對內的信用提早在兩岸議題上收割形象,其讓步的根本原因是藍營崩潰.習近平雖然還是民族血緣的套話老調,但習在出手救馬時,他心中的憤慨應該不下於艾森豪救金門時對蔣氏父子隱忍的積怨.

馬所念茲在茲的憲法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其實只是台灣地緣政治的的天花板中的一片.正如同未來美國會要求台灣人一定要吃有腥味的美國豬肉,才能加入TPP.台灣固然不能對一中的框架掉以輕心,但限制其實早就存在,但在不變的言說之下仍有繼續變動的現實.

如果說馬習會真的綁定了什麼?大概就是台海的持續和解與習的改革成敗與人身安危更緊密相關.如果習在未來的政改中嚴重受挫,馬習會就會成為兩岸高峰會的絕響.如果習順利推動政體轉型,在解決內部的合法性重建後,中國有可能更具民族主義傾向,但也有可能大開大闔,走出以往的框架.馬習會只是習內外政改的一系列開端,其人底線之寬,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像.兩岸的議題如亞投行或投資保障,甚至軍事安全或聯合國席位,只要台灣敢要的北京也許都有能力還價.

若台海的和解與中國的憲制時刻相連結,也許是台灣與世界歷史最接近的機遇.

台海是個特殊的賽局,1958年時,美蔣毛三方在同一個時空僵持,但卻在不同的時空與維度中,達到不同的目的.兩岸在馬習會後必須重新設定各自的戰略目標,對中國來說,台海的和解既是地緣上的攻防也是民心的出口.對台灣來說,沒有國民黨的仲介的兩岸關係,才是島嶼思考集體命運的開始.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