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51130【原文經刪修後刋載在新新聞雜誌】
查邦女孩是作家甘耀明的201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邦查(Pangcah)是阿美族人的自稱,小說的主場景是花蓮的林場.女主角阿霞,是黑人大兵與邦查媽媽生下的混血兒,男主角帕魯吉自小自閉卻懂得樹木山林,故事的主線是阿霞想讓在山上讓廢棄的小學復校,雖然得到各方幫助,但林場也歷經了許多風波劫難.

甘耀明筆下的山林世界細緻迷人,在鄉野傳奇與寫實主義之間走出一條台灣特有的魔幻敘事.國族與族群的記憶在伐木與開墾中交錯展開,冷戰與白色恐怖也在東部的縱谷留下重重的痕跡.男女主角的父親分別來自日美,卻在他們的成長中缺席.一路讀進”邦查”,我心中聯想不是拉美的文學傳統,也不是陳映真的將軍族或李喬的寒夜山村,卻是駱以軍的西夏旅館或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邦查女孩”一書固然有著濃重的風土印記,但不該只被看作地域或個別族群的記憶,更可能是一個關於台灣的國族寓言(national tale),成為共同體的另一個出口.
台灣以往對抗外來政權,土地經常被賦予政治的能量.反對運動有首歌叫”母親的名字叫台灣”,詞曲動聽卻也十分沉重.抗議者用母親來形容台灣本土,除了感情的直觀訴求還指涉歷史上外力對台灣的橫加干預.而土地的政治意義,多少是漢人耕地或祖產的同義詞,土地的正義也大多涉及分配的不均與國家對人民的侵奪.
但邦查眼中的山林水土,並不是家族相傳的財產.人為的邊界是暫時的,人只是地表上活動的物種之一.在天上與地下,還有巨大的網絡與時間尺度,不是農穫的季度可以估計的.古樹洞中有千年不化的冰,湖水可以是通天的蓄能庫.邦查女孩說:七星潭的海水有七層不同的藍色,人也有七個花草的名字,真實不會只有一種面貌,人也有多重的自我認同.虔信基督的阿霞,並不是逢物必拜的泛靈信仰者,但在旅程中,她體會了佛教的布施,也開心地參與林班的廟會.邦查世界的和諧並不要求相同,而在於欣賞不同.
電鋸伐木隱喻著現代經濟,僅一代人就可以耗用千百年來的蓄材.小說中因為日本人要蓋神社,所以請傳統的索馬師傅,用手工取材胴剖,希望平息樹靈的憤怒.這個有些反諷的橋段透漏一個尷尬的事實,就是台灣高山的體驗與知識其實並不來自漢人,反而更多原住民的傳統智慧與日本人的殖民現代性.而日本殖民雖然已經遠去,但台日垂直分工的體系關係卻從未退場.
伐木業一直以刮取自然的膏血而活.但只要還在界線之內,尚能有一段榮景.若連禁忌的水源林地也砍伐,就將自取滅亡.如同一直用手鋸樹的帕魯吉,因為救災用了電鋸,卻無法知覺地震,最後被大樹壓倒,受傷身亡.其實自然的底線一直存在,邦查子民必須時時心存敬畏.
小說中的伐木山莊菊港看似隔絕,其實是全球木業分工鍊條的一個環節,山莊枯榮都與外界相關.但作者在描述了林業的短視與生態災難後,並沒有進一步指控體系的不義.菊港山莊裡的人物,時常執念與愚行而付出代價,他們受到命運的摧折,卻有一種自在和淡然,並最終能寬宥他人.
帕魯吉在高山湖尋找神秘的魚種,如同尋找從未出現的灣生父親,找不到也無所悲願.他的媽媽劉素芳一生以登上喜馬拉雅的珠峰為職志,最後死在山裡.阿霞的學校如願開設,但所愛皆毀於森林大火.阿霞和邦查裡的底層人物,承受了主流社會極不公義地對待,但他們沒有被憎恨所綁束.阿霞在吐露自己悲慘的過往時,她的族人布魯瓦說”..今天所聽到的,都是我們姊妹受難的故事,要永遠藏在心裡”.邦查人的豁達不是遺忘,而是把個人的悲喜,像避雷針接地一樣與更大的時空連結.
反觀現實中的東亞,共同體總是以集體的痛苦記憶來塑造邊界.怨恨鞏固了邊界是穩固了,但體系中的衝突才開始.怨恨的歷史是構築邊界的塊壘,地緣政治的操弄肯定需要這種材料,但卻從來不解決問題.
然而“邦查”式的思維讓我們重新一個關鍵問題:共同體需要固定的邊界嗎?
想像東亞是一片廣裘的山野,而國家只是在其中人工圈畫的林班界線.如果政權只能砍倒地表的巨樹,卻無法複製一個複雜精巧的生態網絡,我們為何要縱容少數掌權者拿著恨意的電鋸橫行?
伐木山莊也許就是台灣的隱喻,被拒於國際體系之外,卻無逃於全球產業分工.台灣看似被層層的限制所綑綁,但從邦查的思維轉念一想,台灣可能是東亞諸國中最早走出仇恨的循環的社會.山莊裡的人,各有各的業力與願心,但只要放下舊怨,謹守底線,日子肯定可以過下去.
我不知道作家甘耀明有沒有隱喻世局的企圖,但”邦查女孩”確實透露出東亞社會和解的線索.東亞諸國個個看似世故老道,其實卻因地緣板塊的持續變動而普遍浮躁.在小說結尾時,年輕的阿霞在歷經風霜回到花蓮故里.她之前說:“我是人才”,”是人才就要留在摩里沙卡”.
東亞去殖,首先要拒絕恨意做為驅動社會的主力,承認自己理解的現況只是局部的真實,並且謙虛地面對豐盛的未知領域.山林如同海洋,不斷提醒我們所知的侷限,而造化有情的世界,也遠超過人間的悲喜.當男女主角與同門告別時,阿霞著迷於情人鼻腔裡殘留的香楠味,她覺得“薄焦輕淺,如同回甘,那才是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