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60211[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不管是不是馬習會的同場加映或馬習二會的起手式,向來親美的馬英九,敢於忤逆美國之意登上太平島,都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轉向.
太平島上的馬英九,好像西方擴張時代的博物學家一樣,凡事好奇,餵羊採瓜樣樣來.他又像法學教授般,發表長篇的太平島講話,仿佛已經身處海牙的仲裁法庭.他提了成堆的環保話語,卻對於北京大規模抽沙填島,改變珊瑚礁生態現狀不置一詞.但這些都是花絮,馬此行最破格的說法是把南海當成自唐宋以來中國的海疆故土,把現代國家間的主權爭議訴諸”祖權”.此說與北京遙遙相映,對岸自然一片叫好.
而台灣島內意見兩極,藍營認為元首登島宣示主權,何須美國首肯.綠營則說馬登島是為了到對岸”二度就業”,並認為此舉嚴重傷害台美互信.馬基維利的教誨不遠,提醒我們不要被政治人物的言詞所迷惑,而是要關注行動造成的後果.姑且不論北京未來對馬的禮遇為何,馬英九登島的後續效應在於,台灣該在太平島與南海的博弈中,看到哪些連動中美台的可能.
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南海聲索國之外,馬登太平島並重申十一段線,打亂了美國圍堵中國的布局,最近美國的官方文件即稱台灣為聲索的一方.然而台灣忤逆美國安排的風險則是台美,台菲,台越關係的倒退,甚至台灣可能在美中兩強間進退失據.各方對馬的疑懼都在於開罪美國,但問題是一個即將卸任的台灣總統,在美國的反對下,倡議了本該倡議的事,對台灣真的不好嗎?
民主國家朝野輪政,既為制衡,也是常態.放在地緣政治的動態中,中小國家的朝野間不盡同調,也可以當成抵抗大國施壓的緩衝設計.台灣已經駐守太平島超過七十年,太平島的主權是台灣內部的基本共識.十一段線則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過時主張,藍綠陣營大可以各自主張.
南海是距離台灣千里之外的海疆爭議,而中國是以一對多的大國.如果台灣朝野合演的雙簧,可以讓北京在孤立中覺得有些面子,是否會減緩一些對台的壓力?
如果菲越等國,因此不能再迴避把台灣當成交涉的對象,是否有助於漁權與海事相關的談判?
如果美國因台灣總統登島而減少軍購,對台灣的納稅人來說,少買點美國的二手軍火是壞事嗎?
如果讓美國清楚了解,台灣的民意不會無條件地接受美國的干預,會不會讓往後的台美交涉更加對等?
以上種種,如果操作巧妙,不但都可能,而且蔡將會是馬登太平島的受益者.
對岸學者馬雲根指出2000年中越劃界確定時,中國自動放棄十一段中北部灣的兩段成為九段線.北京主張的九段線既非領水,也非大陸架或專屬經濟區.他主張越菲等國對其鄰近島嶼的主張有其合理性.北京的九段線是一個愛國史觀挖掘出來的地緣陷阱,中南海明知其凶險,卻難以自拔.但福禍相依,危局可以在高手博弈下各取所需.如果北京明白連沒有幾個人住的島礁都搞不定了,要改變幾千萬人世代居住的地緣現狀更是談何容易.如果南海是中國外擴知其所止的邊界,這樣的體悟對兩岸和平只會有益無害.
從更大的時空尺度來看,南海爭議與非洲國界及中東劃界問題,都是波茨坦宣言的後遺症,而民族國家與國際法體系並沒有提供解方.亞洲國家間的歷史情緒不可能馬上消除,但首先要明確辨別歷史言辭與政治現實間的落差.就如中華民國所言的固有疆界,也宣稱包含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及兩岸.這樣的修辭可以喚起內亞的草原邦國與萬里之外的台灣,曾經是同為清朝人的微妙聯繫,但千萬不能當真,尤其不能當成法理依據.
否則北京念茲在茲的二戰體制就會崩解.
大多數東亞的留學歐美的政治菁英,在人生順風之時,都以西方的代理人自居.但
中國崛起改變了太平洋兩岸的權力格局,台灣藍營的的政治人物在親美的慣性之餘,也有不同的選擇.2005年的連戰,在經歷因兩顆子彈敗選與美國冷落後,決定到北京進行破冰之旅.2016年的馬英九,也因藍軍潰敗才有了太平島之旅.北京難免會感嘆,這些國民黨人非得到山窮水盡時才會想到祖家.但北京對他們的破格禮遇正如致命之吻一樣,只會讓他們和自己發跡的故土越來越疏遠.
台美關係只是美國亞太布局的一個環節,2013年台灣漁船廣大興號船長被菲國誤殺,馬英九下令出動軍艦護漁,強硬要求菲方限時道歉賠償.當時美國對馬英九
強勢霸凌鄰邦的過當舉止就十分介意.馬原以為他在釣魚台議題上的克制,可以換得美國在南海爭議上更多的支持.但直到卸任前夕才了悟,原來台灣只是美國冷戰時期的養子,菲律賓才是美國親生的.對一個親美成慣性的藍營心靈來說,要理解自身在地緣現實中的處境何其之難!從釣魚台到太平島,這些東亞小島還真像一面面鏡子,讓人看見自己以往的偏執.
讓國民黨大敗真是一個好事,讓一貫逶迤的馬英九因此在小島上做出了政治生涯的決斷.也讓台灣在綠營大勝,一片倒向美國時,還保留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在太平島上大轉身的時刻,馬英九不須再乞靈唐宋元明清,而是要有馬基維利式的洞察與果行.
太平島邊風雲急,但願下場的各方都是善解馬基維利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