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紙牌屋”從2013年以來,已經播映到第四季.在52集的劇情中,主軸集中在白宮內外的權鬥,旁及行業遊說,大國博弈與政府操控網路等主題.而劇中的男主角安德伍(Francis Underwood)是用計謀逼退總統而登大位的政治老手,本季中他準備和妻子克萊爾(Claire)搭檔競選總統.他有時會穿越第四面牆,直接向觀眾解析內情,與布萊希特劇場有時必須疏離的主張遙相呼應.
素來政治劇中必有複雜的人性與權力鬥爭,但紙牌屋從來不是以史為鑑的大河劇場,卻是類似網路直播的新戲劇.紙牌屋的劇情與現實政治平行發展,劇中的時空就是當下的美國,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在每天的媒體上找到相應部分,所以觀眾與選民其實同時在看兩場戲.現實情勢的發展與觀眾的意向催生了下一季的主題,而劇中人物的直白解構了政治的偽裝.線上線下互相演化,受眾與創作團隊透過演算法而勾連,紙牌屋提醒我們正處在網路戲劇爆發的開端.
影集中不乏與真實似曾相識之處,安德伍出身南方類似柯林頓,又如女性國務卿類似希拉蕊,但若一味對號認人將會低估了劇作的原創性.況且如果真要影射今年的大選,連Sanders和Trump這兩號人物都還沒有出場.一般都認為紙牌屋的賣點在於揭露政治真相,但我認為紙牌屋其實也是道德劇.影集通篇由道德的主題所貫穿,不但古典,而且強調人性高尚.
男主角安德伍是個南方人,父親在農場種桃子,他對黑人選民及素來不對盤的岳母都稱自己是”垃圾白人(white trash )”.當他的父親與3K黨人的合照被人發現時,他對外澄清是他父親因避免農場被拍賣,只好和白人極端分子的銀行的經理合影. 但私底下他卻坦承,之所以保存這張爭議照片,是因為其父願意為一家的生計而折腰,這反而令他心生佩服.
Frank Underwood父親與3K黨成員的舊照被做成海報公布 (影像來源,畫面截圖)
一個無所敬畏的無名小子,發跡於保守的美國南方,遊走於種族/地域的全國政治.在安德伍的世故,虛辭與惡行之下,其實有一個敢與命運不斷相搏的靈魂.南北/黑白才是美國延續百年的政治主軸,而且看來還會越演越烈.
凡人挑戰命運是希臘悲劇的恆常主題,只不過紙牌屋選了貌似不恭的政客來演出.
另一個主軸則是性別政治,克萊爾出身名門名校,但美國女性要走上權力舞台正中央仍然千難萬難.美國強調家庭價值的主流政治和其他專業界不同,女性往往需要和配偶搭檔演出.安德伍夫婦是追尋權力的絕配,克萊爾說他們的結合”超越婚姻(We are beyond marriage)”.政治對他們來說像是自由搏擊,只要不被裁判吹哨出場,招式並無下限.而他們倆人是彼此對練的伴當,他們互架拐子,截堵對方的生路.目的在於要求對方承認自己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不甘平凡的女性,克萊爾可以有情人,但絕對不能擋道.她放棄了家庭美滿兒孫繞膝,只為在歷史中留下痕跡.克萊爾的母親願意提早結束生命,只為幫女兒取得搭檔競選的入場卷,方知這對母女都是狠角色.至於白種女人在代議政體中能否突破最後的天花板?不須太多理論,今年年底也許就會見分曉.
紙牌屋在太平洋兩岸都有龐大的觀眾群,據說歐巴馬和王岐山都是追劇族.在中國,高階公務員是紙牌屋最忠實收看的群體.第二季中,南海爭議,太子黨與中美貿易糾紛等題材,直接置入在劇情中,令中國的觀眾倍感親切.而紐約城大的傳媒學教授朱影分析,北京之所以不封殺紙牌屋,多少是因為片中揭露了美國政治的黑暗面,讓中國體制因為美式政客對民主的貶抑而更有自信.
影集中有個橋段,受到槍擊的美國總統正等待器官移植,還得由幕僚長昧著良心施壓,才從第三位向前提到第二位.這種遲疑在中國基本屬多餘,器官移植在東亞各國也未必能全程透明.身處美國法律與媒體監督的安德伍夫婦看似無所不能,其實規則與限制無處不在.紙牌屋在揭露美國政治的黑暗同時,也揭露了中美兩個社會真實的道德差距,明眼人都可看出,即使是美國的政治陰暗面,其底線還是遠高於中國與其他東亞社會.紙牌屋的中國無疑是崛起中的經濟強權,但中南海以為宣傳美國黑暗可以增加體制自信則完全是搞錯.
在第四季中,挑戰安德伍夫婦連任總統的對手來自共和黨的網路世代,年輕帥氣的紐約州長康威(Will Conway),他自承紐約的共和黨人其實與民主黨相去不遠,他善用網路行銷自己的公私領域並樂在其中.但老謀深算的法蘭西斯看不起這類網紅型的政治人物.安德伍說”只要有媒體曝光,這類人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表演的慾望”,”他們並不知道總統的工作99%都不在銀幕前表演”.年輕州長的對手也許影射美國現任眾議院議長Paul Davis Ryan或茶黨領導人,片中安德伍引用了一段羅馬獨裁者之一的蘇拉的話,他提著年輕對手的頭顱說:”要想掌舵,你得先會划槳”.馬基維利者對權力的心得是:武器與政體可以更新,但政治的原理與人性進化的速度同樣緩慢.
在中國,追美劇能成為時尚,熱心的字幕組(ZiMuZu.tv)功不可沒.這些業餘好手走在法律邊緣,無償地付自己的時間與專業,回報除了翻譯功力的精進外,還有分享的樂趣.網路有時可以模糊勞動與休閒的界線,但可以確定的是,翻譯者與追劇社群絕不只在切磋劇情與英語,同時也分享政治的體驗.而在台灣,想在付了費的頻道裡看到Netflix自製的紙牌屋,不知要等到什麼猴年馬月.但懂中文的觀眾,卻可以直接享用對岸鄉民無私分享,這或許是台灣處在大國智財權博弈未定夾縫中的小確幸,但也反映出台灣多年來在數位匯流的一事無成.
一般人在面對必然性時,要不是理解不足就是扭捏做作.此時只有馬基維利的好學生才能深度理解必然性,果斷採取行動,而不被個人因素所牽絆.第四季中,遭受槍擊後的總統,從不諱言自己可能在任期中死去,所以對小說作家與他的妻子之間的戀情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此時安德伍看待克萊爾不再只是法律上的妻子,而是他權力的最佳繼承人與遺產的保衛者.片中有一景是他們三人起床後平靜地一起吃早餐,我看到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在此熠熠生輝.
本季最後是總統夫婦準備對外開戰來掩蓋自己的醜聞曝光與民調落後,現實中被問到影集可能的結局時,飾演安德伍的凱文.史貝西講了一個一語雙名的笑話,他說”片中男主角就是當教宗(Pope Francis )也不是不可能!”.在20多年前英國的原初版本中,男主角最後死於自己多年來種下的惡因,政治人物總是與因果業力在對抗,但美國人總覺得自己是例外,而美國人歷來愛說教,連揭露黑暗的戲劇也要文以載道.
紙牌屋裡的道德劇場會如何發展?2016年美國大選,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