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60530[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雲嘉以南的臺灣,在蔡英文上台前已經由民進黨執政多年.今年5.20前後,從柑橘到石斑魚,從陸客到零組件採購,對岸的有意地緊縮原來的政策利多.隨之而來的蕭條將會沿著供應鏈回傳,最終讓上游的生產者與第一線服務端感受到兩岸的冷卻.南臺灣的基層民眾是民進黨最忠誠的支持者,但他們也可能是在兩岸經濟倒退中最易受害的一群人.
以港都高雄為例,這個台灣的二號城市有著超前的都市設計與軌道系統,卻在產業更替上欲振乏力.高雄捷運開通至今已經八年,但每班列車仍然只開出一半的列車數,讓人不禁懷疑高捷運月台會不會全部都用到的一天?中油總廠搬遷後,高雄的空氣品質可望提升.但高雄的谷底似乎還沒到,長租高雄港的外國航商,租約即將到期也會遷移至對岸的廈門或寧波.市府力推的文創對就業幫助不大,港都年輕人共同的心聲就是:家鄉的好工作真是難找.
對於剛上台的蔡英文來說,對岸造成的經濟緊縮應在意想之中.但對執政的南台綠營首長來說,未來的日子卻是是他們歷來選舉輕鬆過關的苦果.
南台灣歷任綠營首長,長期迴避了關鍵的經濟議程,盡做些文化與地域行銷的熟練活,卻在創造就業與提升勞動力上乏善可陳.今天台灣南北之間數位落差與經濟表現的巨大落差,豈是綠營百里侯用一句”中央政府長期重北輕南”就可以卸責?南臺灣的綠營,是民進黨真正有執政經驗的團隊,極有可能在兩年內全面北上入閣,如果這就是小英執政的後備梯隊,則台灣的未來還真令人憂慮.
然而深究南台灣綠營全盤皆綠,執政偏失的根源,卻是因為在野勢力長期不成材.
藍營為何在南台灣無法成生有效的制衡力量?
南臺灣的國民黨人還有翻身的機會嗎?或者說,國民黨還有可能重新執政嗎?
讓我們換個歷史場景來思考這個問題.
辛亥之後,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分治,各省半獨立的狀態.其中的掌權者多為北洋系將領.如果國共聯手的北伐沒有成功,大半中國的統治者仍系出北洋.不但國共就不會有機會對決,也不會有後來的紅色中國.當時的中國是處於遠東列強的競逐之中,而日本是各省北洋系幕後的支持者.日本的國策是不以中國為對手,但不許中國統一於單一強人之下.
日本的大本營與支那通的判斷是中國軍閥割據的常態性力量,會壓過民族主義的覺醒.而一戰之後的世界大勢是民族自決,威爾遜與列寧都感受到了這股燎原之火,國共是這股潮流在中國的代理人.結果日本支持的北洋系在中國敗給蔣介石,日本自己在其後的大戰中也敗給了列寧與威爾遜的後繼者.
若把這個多方博弈的分析架構拉回到當前的海峽局勢,北京有如當年東京,藍營的檯面人物就是殘存北洋系.民進黨人是北伐的廣州集團,新政治力量就像當年側身在國民黨的共產黨一樣,既必須合作又彼此抱怨.
北京對台的長期作法就是支持一切削弱台獨的力量,誰支持一中就給誰糖吃,講得大聲糖多,先講還有首功.所以前有馮滬祥之流的人物,後有連戰及諸多紅頂商人.但北京的一中政策就像七八十年前日本支持北洋系一樣,之要反共就好,而不在乎青年與公眾對北洋軍人的痛恨.
日本人與後來的蔣介石都抱怨,蘇俄干預中國之深,絕對不在日本之下.但中國的青年歷來只反日反美卻不反蘇.如果能反向理解這段歷史,北京的智庫與憤青也許就可以理解,為何台灣明明處處被美日擺布,卻只有反中才成為年輕世代的主旋律.
而所謂本土或南台的國民黨人與北京的關係,也會像歷史上北洋與日本的一樣,既合作又猜疑,但終究推不出可以獨當一面,領袖全局的人物.北京越是無理打壓台灣與蔡英文,其力道都會轉嫁到選民中,進一步壓縮殘存的藍營頭面人物的政治空間.
回望歷史,日本的戰略錯誤在於一味憑恃武力,輕視對手,錯判中國與東亞的局勢.日本的決策者看不清東京與南京有一定的共同利益,最後讓同為反共的蔣介石動員全民抗日. 1905年以後,日本要在亞洲壟斷主導地位是既定國策,但分裂中國則未必是唯一選項.當年日本越想分化中國,只會讓中國的民族主義更加激烈.今天北京把反台獨當成對台事務唯一的KPI,就會泥沙俱下,最後難免事與願違.
正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東京,現在的北京無疑是主導東亞局勢的主動方.習與蔡看似對立,其實就如三十年代的日蔣關係一樣,戰和都不是命定.習與蔡雖然沒有共同的敵人,但長遠來看,兩人卻彼此需要.不只因為兩人對內都有要闖的難關,而兩岸關係的平穩是推動轉型的前提.
蔡習的共同利益就在於要用對方的存在卸掉自己身上的偏鋒勢力,蔡應該讓台灣的獨派認清中國的體量的意義與變化的可能,並台灣各界共同生產出對陸的新語境.而習該走出對台事務的陳腔濫調,讓中國社會面對一個完整的台灣,作為推動轉型的重要摹本.
三次政黨輪替之後,藍營還有人樂觀地以為有天鐘擺還會擺回來,但只要看看南臺灣與宜蘭的基層政治就會了解,綠營的中央執政只會更強化他們在地方優勢.藍營傳統的組織資源將會進一步被瓦解.北京要期待藍營制衡民進黨,就像日本期待在南方能有支北洋勢力可以牽制北伐一樣緣木求魚.
而歷史就像車輪一樣,總是後者輾壓前者.國民黨以黨紀約束的武力及發動群眾收拾了北洋系,而共產黨其後以同樣的手法,加倍奉還打敗國民黨.而在海島台灣,民進黨以台灣意識及新式動員打敗了國民黨,將來也會在共同體的論述與公眾溝通上面對新政治的嚴峻挑戰.
至於消滅了地方派系與藍營傳統建制後,民進黨人會不會學蔣介石對左翼也來個上海清共?目前看來蔡英文比蔣斯文也聰明多了.他們在選前,以不分區立委吸納了社運與新創的領軍人物,選後也以部會副手委任環保及住宅領域中的專家.但蔡林的府院團隊中,仍有不少與新世代結怨甚深的老派人物,其中張景森就是指標.
於此同時,池子較淺但盤據首都的柯文哲,也招募了不少聰明伶俐的年輕人進入市府.而自詡為新政治的時代力量,其實只是扮相比較清新,在政綱與根本氣質上不過是台聯的升級版.新政治中比較可以期待,反而是國際主義的綠色政治或有網路經營能力的海盜黨.
未來幾年,台灣的新政治終究必須走出民進黨的羽翼,在兩岸,社會平等與產業創新三個關鍵戰線上,與民進黨一決勝負.而長期被綠營辜負的南臺灣,正是新政治試水初啼的絕佳前沿.
台灣與北洋系素無淵源,但1894的甲午戰爭,北洋水陸皆敗,日本割台.但其實北洋對中國的轉型仍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正是在北洋治下,才有五四運動與各省的自治實驗.而北洋諸將中,也不乏頭角崢嶸之輩.不只袁世凱是共和重要的開創者,其後繼者如吳(佩孚)段(棋瑞)等人的節操與人品更再國共兩黨的頭面人物之上.
但北洋流風俱往矣,即使有強鄰日本相助,北洋最終就在國民革命的浪潮中謝幕下台.而南臺灣怠惰自滿的藍綠與北京僵化的對台思維,面對全球與東亞的新形勢,都該深自反省,否則被迫退場亦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