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61102[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1548期】

 

1814年拿破崙戰敗前後,奧地利帝國的年輕外交大臣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 1773~1859),在一連串的非正式協商之後,成功主導了也納,建構了後拿破崙時代的歐洲秩序.而歐洲在此後一百年間,雖然偶有衝突,但卻不再發生全面性的對抗,直到1914年歐戰爆發.

http://www.twword.com/uploads/wiki/73/92/556758_3.jpg

維也納會議 1814.9.18~1815.6.09

維也納會議讓歐洲從內部的纏鬥中解放出來,開始向全球擴張.英國在19世紀完全制霸全球七大洋,陸地強權俄羅斯則完成了對遠東的拓殖.到了20世紀中葉,英國的全球性地位為美國所承接,但當今世界的地緣結構與國際組織,皆可上溯至維也納會議.

梅特涅當家時的奧地利帝國,已經多次敗於法蘭西與普魯士,實難稱上歐陸強權.然而梅特涅這種小國家的高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存續於強權之間,卻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梅特涅素來以保守著稱,左翼常以反動派標籤他,但無損於他在所處時代的關鍵作用.

兩百年後的東亞,也出現類似歐陸維也納合會前的格局.中美兩強隔著太平洋對峙,美國力阻東亞出現單一強權,而中國力求突破的美國的島鏈封鎖.如果中美可以長期鬥而不破,美中將如兩百年前的英俄,分別向外擴張.而這一次的地理大發現將不會限於地球,殖民月球將會是這次獲勝者的最大獎盃.

但世事總不會盡如人意,戰後東亞不但沒有出現摧枯拉朽的拿破崙,連調和鼎鼐,擘劃新局的梅特涅也還在難產中.

亞洲的領袖人物中,新加坡的李光耀算是最接近梅特涅型的人物,但哲人已逝,後繼者急著選邊站.泰國的塔信也有翻雲覆雨的本領,但如今去國多年,且泰國在九世皇蒲美蓬過世後,政局短期間難以穩定,塔信也難在國際上大展手腳.目前亞洲各國中,能夠自在地出入美中懷抱,創造新的平衡並且得到國內支持者,只有緬甸的翁山蘇姬與菲律賓的杜特蒂.

翁山與前任的登盛聯手,完成了緬甸的戰略轉型,卸除了以往軍事獨裁政權對中國的過分依賴.但翁山並沒有刻意羞辱中國,反而兩次出訪北京,尋求習近平的支持與諒解.而菲律賓的杜特蒂則看似是個完全不同的典型.他粗言辱罵美國總統,在國內大肆處決毒販.南海仲裁出爐後高調訪中,尋求經濟支援,隨後訪日又重申與菲日兩國的共同利益.

如果清點一下翁山與杜特蒂目前的收穫清單,可以發現他們倆人都兼顧了地緣平衡與內政的實惠.翁山平衡於中美印與東協之間,為緬甸開創了一個穩定發展的局面.杜特蒂不但拿到中國的經援與黃岩島漁權的實質讓步,也讓日本為其地方建設與國防支票買單,他在外高調反美,回家後卻也承認與美分離實際上不可能.

翁山與杜特蒂所以能轉向,都受益各自的前任領導人,如果沒有登盛的鋪墊,翁山領導的政黨不可能和平接管政權.如果沒有艾奎諾三世的親美與力推南海仲裁,很難想像中國會對杜特蒂讓步如此之大.但相較於翁山的穩健與世故,杜特蒂的轉身其實更值得觀察深思.

杜特蒂看似左右逢源,但也面對雙重風險.一方面是國內的政變甚至暗殺,美國干預拉美民族主義領袖的紀錄歷歷在目.另方面則是中國的背信,他把建設與繁榮的賭注全押在中國,只要支票落空或解放軍在黃岩島駐軍,杜特蒂就會兩頭落空.

但兩百年前的梅特涅何嘗沒有風險?

如果反法聯盟失敗,梅特涅的祖國甚至可能被拿破崙併吞.如果英俄壓迫法國太甚,銳意圖強之後的法國人肯定不會善罷干休.梅特涅在組建神聖同盟的當時,洞察了歐陸的長治久安,不能建立在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壓制下.但一戰之後的戰勝國英法,顯然忘記了這個教訓.

回到當今的亞洲,民選的菲律賓以不同路線輪政已成常態,中國一旦犧牲了杜特蒂,將極難再取信於任何鄰邦領袖.但菲國人民卻可以透過政黨輪替,調整自己在美中之間的位置.杜特蒂敢於一搏,因對他對中美在亞太的消長有著清楚的判斷.

外交辭令可以不必把實話全講盡,但也不能立刻前後矛盾.綜觀杜特蒂過去數個月以來的所有言詞,他清楚表達親中,友日,脫美的訊息,毫無違和.他說在南海仲裁中我們(菲律賓)是勝訴的國家”,但目前他只想和中國談經濟合作.他對美國的批判,聽在日韓領導人耳中,必定五味雜陳.正因為他粗魯直白,才講出美國的小弟國家們的心聲.

戰後亞洲不乏反帝的浪潮,但民族間的怨妒是主要情緒.杜特蒂在日本說如果你們要討論戰爭,我們就掉頭離開”.這句話比安保時代及首爾街頭左翼學生的鬥爭更有震撼力.大國必須為自大輕慢付出代價,小國也會因無知緊跟老大而錯失良機.在當下的亞洲,只有傲慢無知的老大,沒有脫不了身的小弟.

杜特蒂可能是一個矛盾的政治人物,結合了國際和平主義與國內的民粹操作.他最後能否成為亞洲的梅特涅還很難說,但菲律賓此次的大轉身,提醒亞洲國家都應該摸摸兩邊口袋有多少籌碼,問問自己中美兩強為何需要自己.而內部的支持制外交轉圜的前提,要當成梅特涅首先要得到國民的支持.

台灣其實一直是小邦高手的候選國家,要在中美間一人分飾兩角難免精神分裂,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前後任要有一定默契,即使是政敵在大國的信用遺產,拿來即用也不必客氣.可惜李扁馬蔡多費心力在清算前朝,離梅特涅式的力學平衡越來越遠.至於江河日下的國民黨,不管與習近平說了什麼,都不可能逆轉自身的頹勢.

亞洲有沒有梅特涅?目前沒有但顯然需要,而且一個還不夠,最好能有一群.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