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20161114[原文經刪修後登載在新新聞雜誌】
滿州建國(1932)發生在孫中山逝世八年後,我們自然無法要求已逝之人回答未見之事.但回溯孫中山對東三省主張的改變,卻可以讓今天還想藉著孫文來說事的人們更清醒些.
1905年,當時亡命日本的孫中山曾說”滿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國革命的目的在滅滿興漢”.同盟會的首要綱領就是”驅除韃虜”,而且考慮孫等人在日本寄人籬下的處境,或許對掌握權力前革命者的言論不必完全較真.
後來1912年孫袁南北議和時,日本成為最關鍵的外國勢力,此時孫文主張東三省盡歸日本,藉此希望經向日本再借一千萬給南方的革命黨政府.一方面可以大量購入軍火,逆轉南北形勢,另方面也可以斷了袁世凱答應讓滿族親貴回東北老家的後路.最後是因日本軍部覺得滿州是”日本人為之拋灑珍貴的鮮血的地方,理應享有一切權益,無須以金錢收買”,而拒絕孫文的提議.
須知當時孫是漢地18省(他在17票中得到16票)推舉的臨時大總統,滿清帝國在崩解的過程中,外蒙也同時脫離北京.滿州未必一定是中華民國的組成部分.若僅以此說孫文賣國,實在是低估了當時形勢的複雜性.
但到了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孫文放棄法律途徑究責,鼓吹南方武力討袁.卻發現日本還是押寶在袁世凱身上,而他和革命黨只是日本用以牽制袁的籌碼.兩頭落空的孫文對日做出更加大膽的權力割讓,但同時內心也萌生更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1914年孫文寫信給當時的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稱”今日本如英國之於印度,無設兵置守之勞費,而得支那之大市場,利且倍之,所謂一躍而為世界之首雄者此也”.民國的開創者竟然把中日自比於印英的殖民宗主關係,這樣直白的求援大概令日本朝野也傻眼.但同時孫也派蔣介石密訪東北,策動討袁.孫對蔣說”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護朝鮮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

及至一戰爆發,日本對袁提出嚴苛的21條約時,引發中國民情激憤.但21條的原始張本,其實就出自孫文所擬的”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孫私底下對日交涉,準備讓步更多.孫的革命夥伴黃興等人實在看不下去,覺得孫袁之爭根本無關主義,而是競相對日喊價.他們對孫主張的”假借外力”感到”猶為荒誕”.而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在華最核心的利益,一直都是從沙俄手上得到的滿州.
其後幾年,孫文一直與最高權力擦身而過,想要引進外資修鐵路也因北洋政府阻止而作罷.直到1923年,孫文聯繫上蘇聯,終於在老家廣州建立起獨立的革命基地.此時一貫期待日本援助的孫文已經轉向親蘇反日,準備北伐統一.但蘇聯的援助不是免費的,廣州軍政府反帝反殖只針對英德日,卻默許外蒙實質成蘇聯的附庸.1924年蒙古宣布獨立,孫文與廣州政府未置一詞.
1924年孫文北上議和,據歷史學者唐德剛轉述,孫文曾與張學良說”你們東北的年輕人,介於日俄兩強之間,很難對付”.這不只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人對後輩的提醒,也是漂泊半生革命者孫文的內心話.作為排滿的革命者,能夠守住滿清的疆域固然很好,但如果注定要在外援下才能統一建國,親日需棄滿州,就俄則必捨外蒙.至於要捨蒙還是棄滿,對於南方漢人孫文來說,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
如果孫文活著見到滿洲建國,他肯定不會贊成由溥儀復辟的帝制.但他在”大亞洲主義”中直陳”亞洲人必須互相提攜,對抗西洋的霸道”,而亞洲的團結的基礎就在中日和平.對日本來說,並不存有兼併中國的企圖,但已經在手中的滿州必須脫中.從力學的平衡來說,一個三倍大於日本,又不隸屬於中國的的滿州,可以作為中日的平衡,日蘇的緩衝,甚至讓中國從日蘇的對抗中脫身.若以滿州為代價,換取亞洲的和平與中國的自主,謀國者未必會覺得不合算.
由此思之,即使不為一時權宜,孫文可能會贊成滿洲國.
辛亥百年,得失尚未有定論.滿清最後十年的穩中求變與改革開放,並不能開起一個持續改良的過程.但武力內戰錯失民國初年憲政改良之機,孫的冒進與權力慾難責其疚.破壞約法是孫,堅持以效忠黨首為紀律的的人是孫,援引外力北伐也是孫.孫文一生對日蘇之間的來回投機,大概是他唯一最接近列寧大膽對德議和的演出,而他對地域民主的堅持尚不如陳炯明,面對強權的利誘,孫文的氣節還不如抗戰時的吳佩孚.孫割讓國權之豪邁,與毛澤東在1949年後對鄰邦割地的慷慨前後輝映.
不管身後有多少爭議,孫文仍是開創歷史的大人物,他土洋兼備,貫通中西,成為近代東亞融入世界體系的必要環節.他所主張的武力統一中國與一黨專政,在蔣與毛手中完成.援引外資開發中國的想法在六十年後被鄧小平實行,孫的追隨者在台灣半推半就卻也成就了一個貨真價實的民主政體.然而孫本身的矛盾與複雜其實正好帶來歷史詮釋的開放性,這樣的語境對當前兩岸的困局有莫大助益.
以孫的視角看中國,有其精到之處,也必有所偏失.孫在當時準確地理解中國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國際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外資.而這樣的體悟至今仍然有效.後人妄言”中國道路”,孫文在天上會不禁莞爾.然而繞不過孫文,將看不清楚北洋在和平轉型的貢獻與對中國憲政的啟發.跳不開孫的南方漢人史觀,就會看不清北方民族橫跨歐亞主導的世界史進程的貢獻,無法超克孫蔣毛鄧,台灣人永遠將困於國共兩黨夾持的近代史觀中,看不清亞洲的未來.
上周五,中共高調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習近平在會中說:“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直接把國民黨晾在一旁.習此次對孫的高度推崇,仿佛是把大樹與盆景嫁接,準備替換枝葉花果的成色.如果孫文被中共成功嫁接,台灣的國民黨離供在北京的花瓶政黨就只剩一步之遙.
而如果習真能把紅色江山的系譜上溯至孫文,就表示未來幾年中共換名易色也絕非不可能.孫毛之間的詮釋平衡,可以為習的跨位探風試水.習若以民族復興者自許,就請先還原這些先行者們的完整的面貌,孫文的反覆與錯失的機會,都值得後人再三思之.
沿著滿州國這條線索,吾人不妨可以想像多次得到香港啟蒙庇蔭的孫文,若今天仍在世間,怎會不了解獨立而相連的香港,對中國轉型的重要性?怎會不珍惜香港的法治精神,而放任港共與中聯辦搞垮東方之珠?
孫文的肖像至今還在台幣的百元大鈔上,每天用著新台幣太的台灣人,也許對習的崇孫之舉無動於衷.但全世界最適合幫孫中山卸妝的社會就是台灣.講好孫文的故事,可以讓假話大話不攻自破,解釋孫文是正在進行的鬥爭,島嶼的確不該沉默.